大江奔流,不舍昼夜。
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1月~9月,长江经济带水质断面优良比例为77.2%,较2015年底提高10.2个百分点。同期,长江经济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3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全国44.1%。
“事实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表示。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3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按照领导小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工作,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规划顶层设计、生态环境改善、经济转型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显现初步成效,共抓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规划引领 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长江经济带发展,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多次深入长江沿线视察工作,多次对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立下规矩、明确方向。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五个关系,为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
大战略要有大规划。突出规划先导作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已形成了“1+N”的规划政策体系。“1”,即2016年5月30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这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N”是围绕《规划纲要》落实,制定的一系列专项规划、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具体包括10个专项规划,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沿江取水口排污口和应急水源布局、岸线保护和开发利用、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国际黄金旅游带以及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发展规划等;11个实施方案,即沿江省市《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此外,还有省际协商合作机制、黄金水道环境污染防控治理、加快推进长江船型标准化、加强工业绿色发展、造林绿化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至此,基本形成以《规划纲要》为统领,相关专项规划、地方实施方案和支持政策为支撑的规划政策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水共治” 长江水质正在逐渐改善
过度开发曾经使武汉江滩船舶接踵连营,滩地上砂石堆积如山、垃圾遍布、违建林立,不但造成临江不见江,而且直接阻碍大江行洪。经综合整治,今天,昔日的杂屋滩涂、防洪险点变成了开敞舒适的绿色滨江长廊,成为中国最美丽的滨江绿化带之一。
这是沿江11省市全力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缩影。
3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持续改善长江水质为中心,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先后组织开展了非法码头整治、沿江化工污染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入河排污口检查、固体废物大排查等一系列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开局良好。
——深入开展长江干线非法码头、非法采砂专项整治。1361座非法码头全部完成整改,其中彻底拆除1254座并实现生态复绿;规范提升107座,完善相关手续,实现了合法运营。2018年9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巩固长江经济带非法码头整治成果建立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干线非法码头整治从专项整治阶段转入长效监管阶段。
——深入开展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严禁在距离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增化工企业,鼓励存量企业搬入合规园区。沿江各地积极行动,比如湖北省宜昌市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化工过剩产能,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转、搬”,防范化工污染风险;同时利用旧动能腾退出的新空间培育精细化工产能,引导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
——深入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专项检查行动。长江入河排污口是水污染物进入长江的最后闸口,也是遏制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突破口。2017年4月开展的专项检查共排查2.4万个入河排污口。目前,位于各类保护区内的60个规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已整改完成56个。
……
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努力,长江一些重要生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据监测,2018年1月~9月,长江经济带劣V类水质比例为1.8%,较2015年底下降4.6个百分点。
多式联运 综合立体交通优势显现
重庆果园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2017年底,中欧班列(重庆)实现从果园港首发,标志着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连接”。
长江,世界上运量最大的内河。3年来,长江黄金水道的含金量在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的优势和效益开始显现。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先手棋。3年来,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
——不断提升黄金水道功能。加快推进航道区段标准、船舶标准、港口码头管理、通关管理“四个统一”建设。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已全线贯通,5万吨海船可直达南京;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已完工,武汉至安庆段航道整治工程已开工建设,完工后水深达6米,万吨轮船可达武汉。充分挖掘三峡枢纽现有船闸潜力,世界上最大的3000吨级三峡升船机建成并试通航。洋山港四期智能码头建成投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持续增强。
——加快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大力发展铁水联运,加快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打通铁水联运“最后一公里”。12个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有4个已经开工。武汉至洋山江海直达1140集装箱示范船、宁波舟山至马鞍山2万吨级江海直达散货船完成首航任务。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建设。沪昆高铁、云桂铁路已建成通车,武九、西成高铁和兰渝铁路开通运行。沿江高铁全线建成后,上海至成都、重庆的旅行时间将由现在的12.2小时、10.7小时分别缩减至6.8小时、5.3小时。沪蓉、沪渝、沪昆、杭瑞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湖北十堰机场、云南沧源机场、江西上饶机场、云南澜沧机场正式通航,重庆江北机场、武汉天河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投运。
创新驱动 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6年6月,湖北开出了高达2700多万元的“史上最大环保罚单”。
收到罚单的是长江“九曲回肠”石首段的一家临江化工企业。这是当地一家纳税大户,产业规模居世界前三,但也是一家排污大户,严重污染问题多年难以解决,周围群众苦不堪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张“环保罚单”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倒逼企业关闭污染严重、难以改造的生产线,投入约1亿元引进行业最先进的治污装置,不仅解决了多年的污染问题,而且推动企业实现了转型升级,一举两得。”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重要引擎,发挥着战略支撑和示范引领作用。
——创新转型成效初显。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创新,推动70家国家高新区建设和上海、安徽、四川、武汉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发展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2017年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53.9%。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沿江城镇化格局进一步优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构建。重庆、成都、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有序推进,全国248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中,长江经济带有81个。
——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融合共进。2018年1月~11月,长江经济带开行中欧班列3562列,占全国开行总列数的63%,同比增长67%。2018年1月~9月,沿江11省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5,106亿元,增长16.1%,占全国的44%。
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是一个有机整体,共抓大保护关键在“共”字。
经中央批准同意,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加快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决把最需要管住的岸线、河段、区域管住,坚决把产能严重过剩、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风险突出的产业管住;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加快长江保护法立法进程,全国人大环资委正开展立法调研,预计今年底可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3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和沿江11省市着力在“共”字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共抓大保护的合力不断增强。
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至千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仍需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来源:中国改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