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动态

【媒体聚焦】见证高质量发展的“水管家”治水实践

  5月29日,由中宣部组织的“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安徽站正式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和安徽省内主要媒体的百余名记者,深入安徽六安探访,记录下城市智慧“水管家”高质量治水的生动实践。

  光明日报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安徽:因水而生,依水而兴

  

  单看一个“徽”字,山水人文已尽在其中。安徽多山自不必说,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名山大川不胜枚举;居于内陆却也多水,由北至南,淮河坦荡,长江疏朗,新安江清秀如画。初夏,记者一路逐水而行,试图探寻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密码。

  老淠河,淮河支流,安徽六安人魂牵梦萦的母亲河。“由于历史原因,老淠河几度枯竭,早年间的无序采砂让龟裂的河床更显千疮百孔,周边杂草丛生,无景可言,母亲河渐渐变得无人问津了。”谈及往昔“老淠河之殇”,作为土生土长的六安人,六安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鲍家章眼神中闪过一丝阴郁。

  “你再看现在!”站在老淠河左岸,记者顺着鲍家章手指的方向往远处眺望,只见处处水清岸绿、烟水迷蒙,鸥鸟不时掠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更远处,集防洪与交通功能于一身的新建闸桥连接两岸,气势如虹。

  改变始于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动工。工程由节制闸工程和回水段工程组成,其中回水段工程为上游10.5公里的岸线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滩岸整治、滨岸带修复等。“工程具有补充生态基流、修复岸线生态、完善交通布局、引水活源、跨流域调水五大功能,全面建成后将惠及13万人以及20万亩农田。”鲍家章介绍。

  政府决心做好“水当家”,那么谁来做“水管家”?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总经理黄荣敏带领记者走进了六安市“水管家”集控中心。大屏上,六安全市“水情”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可以集中监视、远程控制,实现一键巡检、一体调度。“与六安市政府合作以来,我们通过源头治理、管网修复、扩容增效、消黑治黑、打造生态湿地等措施,让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城区黑臭水体全部销号,内涝风险有效缓解,国控断面实现达标。”黄荣敏告诉记者。如今,政企合作治水范式已成为一张亮眼的六安名片。

  溯淠河北上,“靓淮河”工程正快马加鞭,不断刷新着进度条。“如淠河之于六安,淮河是蚌埠的母亲河,河流穿城而过,是名副其实的城中河。”安徽省蚌埠市水利局局长荀异然说。然而长久以来,淮河两岸滩地始终存在着与城市割裂、生态环境较差、缺乏系统有效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利用等诸多问题,“让淮河重新‘靓’起来,蚌埠不能再等了!”

  据介绍,“靓淮河”工程全长26公里,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治理面积15.6平方公里。工程坚持与蚌埠历史文化、自然人文景观相结合,与城市道路交通相结合,与水利工程建设相结合,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不断拓宽城市空间,持续修复淮河生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把淮河打造成蚌埠新时代“会客厅”、市民公园。

  如今,“靓淮河”已初见成效,行走在淮河蚌埠城区段,一步一景,目不暇接。当年大大小小的砂场、滩地,变成了四季皆景的公园。每天傍晚时分,沿淮居民走出家门与水相亲,已成为每天的“仪式”。

  因水而生,人与水的关系正在被重塑;依水而兴,山青水绿带动产业绿色转型。近年来,安徽省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加快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持续推进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西、皖南生态屏障建设。山峦起伏,河湖纵横,这道绿色屏障正缓缓亮相。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修复好山水,生态效益自然而然与经济效益并驾齐驱。坐落在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的“桃花仙谷”,一万多亩集中连片桃林长势喜人。桃花节、采摘节时,赏花踏青,桃果采摘,游人如织;桃花仙境、琵琶湖、探花亭……移步换景,真应了那句“桃花流水鳜鱼肥”。谁承想,如今遍布桃林的狮子岗乡,原先可是一片荒山茅草!

  狮子岗乡党委书记查大武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然十分感慨:“那时土地荒着,让人揪心。从2008年开始,在政府支持下我们组织能人大户带领群众种桃子,终于,昔日荒山变葱茏果岭。”作为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区,狮子岗乡结合六安市“江淮果岭”战略,利用丘岗山地特有地貌,结合当地群众种植习惯,大力推进桃产业发展,如今,农旅融合开展得如火如荼。

  沿江而行,智能化、现代化赋能绿色农业处处可见,农业增值潜力得以快速释放。淠河右岸,木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能育秧工厂里,青葱的水稻秧苗整齐地排列在一排排自动旋转的架子上。产业园负责人高宗奇介绍:“立体循环运动式育秧机单台单批育秧150亩,只需要5个劳动工日,而传统育秧需要35个劳动工日。”高宗奇一边点按育秧机的按钮一边说,“育秧机还可以实现水肥药的定点喷灌,精准控制用量、精准选择秧苗。每年每亩可节约水、肥、药和管理成本200元,每亩可实现增产粮食200斤。节省人工,也控肥节水,保护环境还不浪费!”

  看,江淮两岸,生机勃勃!在长江、淮河、新安江为安徽注入的动力之源里,无尽的绿色正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底色!

  人民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六安来了个“水管家”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站

  

  江淮之间,大别山下。

  5月31日,走进长江环保集团六安水管家公司集控中心,记者看到,智慧调控系统大屏上,排水调度情况一目了然。“在这,可以看到六安每一滴水的‘前世今生’。”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总经理黄荣敏介绍,有些经净化处理后送至千家万户,有些则雨污分流后再调蓄净化。

  为解决生态环境和城区黑臭水体问题,2019年8月,六安与企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系统性启动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2022年9月,六安“水管家”系统集控中心投入使用,从取水前端到居民用水,再到末端处理,变碎片化治理为统筹精准治水。

  “项目建成后,接入‘水管家’,远程处理操作,就能发挥拦蓄上游来水、营造生态湿地、改善两岸水生态环境等作用。”在淠河六安市城南水利枢纽工程现场,远眺闸口,六安市水利局二级调研员鲍家章说。

  统一调节供水、调度污水处理,生成降水模型、发布排涝指令。如今,依托水管家智慧调度系统,六安可以实时监测城市涉水设施,目前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41.5万吨,污泥日处置能力280吨。此外,全市还建立了地下管网综合安全监测平台,将639.3公里雨水管线、14454个雨水井、24798个雨水篦子等雨水排水系统纳入监控范围,动态监测道路积水、河流水位。

  中国新闻网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智水大脑”上线,安徽六安如何在云端管好每一滴水?

  

  中新网六安6月1日电(记者 夏宾 张娅子)地处江淮之间,淠河穿城而过,安徽六安伴水而建、因水而兴,面对近年来城市规模快速扩展与污水治理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如何治水决定了当地居民幸福指数的高低,而六安给出的答案则是让“智水大脑”上线。

  近日,中新社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团来到六安“水管家”控制中心,一块智慧调控系统大屏矗立在面前,上面闪烁着时而变化的数据与六安全市的涉水基础设施密切相关,水务资产、管网现状、调度情况等一目了然,数字巡检、运营管理、一体化调度等功能可实时运行。

  这是六安“水管家”的“智慧大脑”,也是三峡集团自主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厂网河、供排涝”全业态智慧调控系统。

  整体看,长江经济带城镇治污治水的关键在于系统治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不同主体在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环节“单兵作战”,不仅治水成本高,效果也不明显。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总经理黄荣敏告诉记者,过去六安涉水领域存在多头管理、治标不治本、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水管家”模式坚持全域治理,系统性解决各类矛盾问题。

  支撑这一“智水大脑”的关键是在云端将城市的每一滴水都管起来。目前六安市的河道、管网、水质净化厂、水闸、泵站等都通过智能化模式相连,实现一体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厂网分离”等导致的污水处理系统碎片化、治理效果持续衰减的问题。

  黄荣敏表示,通过“水管家”可以对六安城北水质净化厂(二期)、凤凰桥水质净化厂(二期)、第一自来水厂、污水提升泵站(12座)、调蓄池(5座)进行远程控制操作和集中监视的视频全覆盖。

  在他看来,管到每一滴水远远不够,更为重要的是管好,要打造智慧化的管理模式,用数字技术为治理工作赋能。

  “比如我们可以对城北水质净化厂生化处理工艺段设备的任意阀门进行远程控制,如果控制不成功,系统也会提示是什么原因导致控制不成功,以便及时排除故障。”黄荣敏称,相比电力、化工等行业,这些都是常规功能,但对水务行业而言,却是一个大进步。

  六安“水管家”的“进步”还有很多:调节平衡区域间的污水处理能力,让污水去到该去的地方,避免出现直排及冒溢情况;一键调水,召唤附近的自来水厂“增援”,缓解区域用水压力;遇到降雨,快速生成一张降水模型图,根据地表水流向预测易积水区域,发布指令打开相应的排涝站;利用语音报警、事件简报、视频监控等方式实现数智巡检,将人工巡检周期从原先的2小时调整为4小时……

  数据显示,自“水管家”运行以来,六安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8.5万m3/d提升至41.5万m3/d,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实施前的44.8%提升到2022年的69.7%,14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部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复核销号,主要积涝点整治基本完成,淠河流域中下游的水环境、水生态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调度能力明显提升,淠河新安渡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II类-I类。

  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技术近年来蓬勃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从“治水”到“智水”见证着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而数字化技术赋能水污染治理正在为打好长江生态环保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供重要支撑。

  黄荣敏说:“通过智慧调控系统的建设,我们初步实现了六安涉水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劳动生产力,也将中国水务行业数字化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