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宋雪春)在第三个全国生态日期间,宜昌三峡环清公司化身奇幻的“魔法工厂”,迎来了一场特别的“变身”仪式。来自三峡集团定点帮扶的内蒙古巴林左旗和对口支援的西藏丁青县以及宜昌本地共计400余名多民族中小学生相聚于此,亲历了一场垃圾变废为宝的绿色能源探秘之旅。
探秘“重生”魔法:垃圾的绿色涅槃
踏入厂区,动态沙盘如同开启一道时空之门,清晰勾勒出生活垃圾的蜕变之路:从城市角落的收运起步,经历发酵预处理,最终在烈焰中完成华丽转身。工作人员揭示魔法背后的力量:这座工厂每日消化1500吨生活垃圾,年发电量突破2亿千瓦时,足以点亮11万户家庭的生活,相当于每年为地球减少6.9万吨标煤的消耗,昔日“垃圾围城”的困扰,在此转化为汩汩流动的“绿电”电能。
环保基地参观
在三楼“智慧大脑”——中控室,巨型屏幕上实时跃动的数据牵动着每一双好奇的眼睛。焚烧炉温度、烟气指标尽在掌控。工作人员告诉孩子们,凭借智能化系统和六步法组合工艺,工厂不仅100%达到国家标准,更以欧盟标准的超低排放守护着碧水蓝天。
行至六楼垃圾吊操作台,孩子们说如同走进了科幻大片里:眼前景象令人屏息: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仓,巨型机械抓斗可以轻松抓取8-10吨垃圾。生活垃圾经5-7天发酵脱水后将在850℃以上高温中浴火重生。燃烧后的炉渣并未被抛弃,而是新生为坚固的环保砖;连最难处理的渗滤液,也实现了100%回收利用,真正做到对外“零排放”,将垃圾“吃干榨净”。
童心点亮未来:趣味互动播撒绿色火种
魔法不仅存在于机器轰鸣中,更在孩子们的笑脸里绽放。在“分类大作战”体感游戏区,孩子们化身环保小卫士,对着大屏幕将虚拟垃圾精准投入分类桶中,闯关的兴奋与知识的种子一同萌芽。一位藏族女孩卓玛在闯关成功后兴奋地喊出心声:“原来垃圾真的能变成电!太神奇了!”
“垃圾吊”操作体验
旁边的“垃圾吊”模拟操作台则成了科幻感十足的竞技场。孩子们或独自挑战,或双人PK,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了一把“垃圾指挥官”的瘾。这场与垃圾“并肩作战”的奇妙体验,让环保的种子在寓教于乐中深深扎根。
巧手共创蔚蓝:废弃物的艺术新生
参观后的创意工坊宣教室成为想象力与环保理念碰撞的舞台。废弃塑料瓶、旧纸箱、鸡蛋托等“放错位置的资源”,在孩子们手中被赋予新生。多民族少年儿童协同合作,一件件凝聚巧思的作品逐渐成形:象征海洋生态的大型手工蓝鲸诞生;藏族姑娘用废弃鸡蛋托精心制作的非遗簪花在发间绽放;废旧纸板拼贴的“花果山及美猴王”活灵活现;科技感十足的环保机器人展现未来图景。当蒙古族男孩巴特尔将塑料瓶嵌入“鲸鱼”身体时,他兴奋地说:“原来垃圾不是终点,而是新故事的开始!”。
簪花制作
以全国生态日为契机,此次活动是三峡集团“三峡娃娃行”公益研学的重要一站。通过组织帮扶地区儿童走出家乡,深入三峡工程及环保基地,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深植于新一代心灵。孩子们亲手赋予废弃物二次生命的过程,正是生态意识最生动的启蒙课。
当藏族女孩卓玛将亲手制作的塑料花簪在鬓边,当内蒙古少年将组装的“环保机器人”高高举起,那一刻,跨越地域与民族差异的,是对绿水青山共同的珍视与憧憬。三峡环清公司将继续续以科技赋能生态、以开放连接社会,让“垃圾重生”的故事点亮更多人的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