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动态

主旋“绿”的N种打开方式:藏在长江边的创新密码

  (本网讯 黄克瑶)“天天拉船三峡边呐,哎呦……”湖北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号子回荡山水间;峡江主航道上,国内首艘以氢燃料为动力的“三峡氢舟1”扬帆起航;江畔,生态岸线、廊道串联点缀,摄影爱好者漫步其上,捕捉“微笑天使”的身影……这一春日里的寻常图景见证着万里长江的无声变迁。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推动”、“深入推动”到“全面推动”,再到“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四次重要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把脉定向。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要求,“三峡集团要发挥好应有作用,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

  七年间,殷殷嘱托化为使命担当。三峡人参与谱写的新时代长江之歌,正不断奏响新的乐章。

  一江碧水润民生

  拆除非法码头,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率先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渔民退捕转产,马鞍山薛家洼“旧貌换新颜”。

  “修复岸堤、植树复绿后,这里也是市民们休闲健身、观赏江景的‘网红打卡点’、‘城市生态客厅’。”据三峡集团所属长江环保集团安徽区域公司工作人员刘大双告诉记者,三峡人参与打造美丽岸线,还在马鞍山市区新建污水处理厂,与本地的燃煤发电厂合作建设污泥处理厂,持续助力城市绿色发展。

  ▲安徽马鞍山薛家洼生态游园满目青绿 摄影:朱志刚

  “现下这里四季都有好风景,很多人来玩。环境变好,我们的生活也在大变样。”曾是渔民的陈兰香感慨万千,从薛家洼上岸后,她与其他8户上岸渔民共同入股,在雨山区成立了马鞍山市三姑娘劳务服务有限公司。

  “过去吃住在船上,四处漂泊。现在的生活更安稳、更有盼头。”陈兰香笑着说道。

  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4年端午前夕,江西九江南门湖重现消失32年的“百舸争流”盛景,龙舟竞渡的底气来自于三峡集团携手九江实施的两湖(南门湖、甘棠湖)修复“手术”:300万方湖水换新,清除污泥、种植沉水植物打造水下森林,新建完善近2200公里的管网让雨污水高速流通网,维系湖水长治久清。

  “良好的水生态、水环境,也是我们举办龙舟赛的重要条件。”九江市浔阳区教体局工作人员林琦茁说道。

  ▲江西九江南门湖上龙舟竞渡 摄影:何玲

  “木兰好山好水好风光,现在也是春日旅游季,村里还在发展旅游业,这就是其中一个民宿。”木兰山下,长江一级支流滠水河旁,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玉枝村书记彭益纯介绍着眼前这一栋独栋小楼。

  不远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不断运转,三峡集团实施的湖北省最大的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正在为美丽乡村保驾护航。

  ▲湖北黄陂乡村风光 摄影:陈静凌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从“生态堵点”到“幸福支点”,长江大保护的故事里,有着万千百姓的笑靥如花。

  七载春秋更迭,三峡集团以城镇污水治理为切入点,秉承“厂网河湖岸一体”系统理念,从宜昌、岳阳、九江、芜湖4个城市到长江沿线11省市,截至2024年底,新建管网长度2.4万公里,污水日处理规模达449万吨,在宜居城市、美丽乡村里,倾听幸福回响——

  是岳阳东风湖畔,学生在吟咏“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是沅江上琼湖新建的亲水平台上,晨练居民往来成群;

  是亚洲最大城市内湖武汉汤逊湖面,候鸟翩翩前来“投宿”;

  是芜湖市民谢少华在江东水生态公园观光游览时说:“以前躲着污泥滩走,现在带着孙子认水生植物。”

  ......

  ▲安徽芜湖江东水生态公园 摄影:毛翔春

  创新引领主旋“绿”

  春日里,九江柴桑区酸性贫瘠矿山生态修复现场,原来的空地上已生长出一片草木,九江污泥餐厨示范工程生成的沼渣正在这里发挥妙用。

  “铜尾矿砂生态修复难度大,其酸化和重金属淋溶污染问题严重,直接种植植物的存活率较低。而经过处理加工的沼渣含有丰富的腐殖质和养分,是改良铜尾矿砂的优良材料。”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乔雪园介绍,这也是三峡集团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重点专项“长江经济带典型城市多源污泥协同处置集成示范”的新成果。

  ▲江西九江柴桑区酸性贫瘠矿山生态修复效果 

  2021年11月,三峡集团牵头建设的首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建设,围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业矿山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水利过程调控、智能感知与决策支持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

  如今,科技创新还在为赋能城市水环境治理带来更多可能。

  三峡集团安徽六安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运维人员鼠标轻点,一张数字大屏映入眼帘,城区27个泵站、8个水质净化厂、4座供水厂、5个调蓄池、1座中水厂、1座污泥处理中心,以及4000多公里供排水管网的数据状态清晰可见。

  这套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厂网河、供排涝”全业态智慧调控系统,正在实现六安城区涉水设施集中监视、远程控制和一体化调度。

  ▲安徽六安城市水管家智慧调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远程监控涉水设备 摄影:崔徐波

  “指”挥全域,依赖于“末端”感知。重庆沙坪坝区道路管网中,一台名为GECKO I的互联网多功能管道机器人,正在贴壁爬行,为下水管道“拍片子”“做肠镜”。

  “这是一款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它发出亮光的‘眼睛’不仅能将阴暗潮湿的管道一览无遗,还搭载声呐探测器、激光测扫仪、全景镜头等,可以实现城市管道‘疾病’的全面可视化诊断。”长江环保集团重庆三峡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心焦洋介绍。

  ▲Gecko I物联网多功能管道机器人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在管网。此时,湖北宜昌城市地下,三峡集团首个管网攻坚项目紧锣密鼓推进。赋予污水管网经营属性,以污水处理效果导向建立污水管网“按效付费”机制,创新探索污水处理商业化模式,推动污水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方案还在多地推广。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共抓长江大保护不动摇,持续推动科技攻关,探索模式机制创新,为守护一江碧水贡献力量。”长江环保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殿常说。

  合奏长江“协奏曲”

  长江流域的西端、沪苏交界处,三峡集团参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首个实体项目——环元荡岸线贯通工程慢行桥(以下简称“元荡慢行桥”)游人如织,湖心岛上色彩斑斓,水面波光如镜。

  ▲元荡慢行桥 摄影:胡九思

  “谁曾想2020年以前,元荡被毛竹、木桩和围网分割开来,网障纵贯南北,往来船只必须钻过网障,周边环境比较乱。”回忆项目启动之初,元荡慢行桥工程总承包单位、三峡集团所属上海院项目负责人姜斌坦言,由于缺乏系统治理,元荡的生态环境一度处于退化状态。

  2020年6月,上海青浦、苏州吴江共同启动环元荡生态修复及岸线贯通工程。三峡集团专门组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工作组,积极配合示范区执委会开展各项工作。同年11月,元荡慢行桥全面竣工。

  “‘同心结’和‘纽带’的桥型像两只挽在一起的臂膀,代表着‘沪苏同心,共创未来’,桥面栏杆采用茭白状体,融入江南水乡特色元素,形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景观化、生态化基础设施。”姜斌介绍着元荡慢行桥设计的用心之处,“这一寓意同心、连通的工程,也成为参与各方联通、合力的见证。”

  同饮一江水,共绘九州图。长江大保护,“共抓”是要诀。

  2024年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暨全链接大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作为联盟组建单位之一的三峡集团已连任五届轮值执行长。联盟组建5年来,三峡集团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围绕在生态环保、供水安全、能源保障、低碳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为示范区导入优质资源。

  实际上,早在参与长江大保护工作之初,三峡集团就联合规划设计、投资运维、建设、金融、研究、咨询等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了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搭建起各方共建共商共享的平台。如今,聚集中央企业、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外资和民营企业的长江生态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18家,持续践行着“共抓”这一核心要义。

  七年步履不停,三峡集团牢记嘱托,从首批四个试点城市向沿江11省市全面拓展,从单兵作战向全产业链共抓,从“污水治理”到“五水共治”和岸线治理、资源循环同步推进,从自有资金投入向构建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投入保障体系转变,并逐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大保护工作向“可持续、系统性、高质量”方向阔步迈进。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