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向珊)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长江流域以18.8%的国土面积承载着全国1/3人口、1/3经济总量和1/4粮食产能,战略地位举足轻重,自古便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腹地。同时,长江又是典型的雨洪河流,其频繁的洪涝灾害始终威胁着中下游经济重镇,成为中华民族千年治水史上的关键命题。多年来,三峡人以江河为卷,以担当为笔持续书写新时代长江安澜答卷。

▲三峡工程 摄影:汤伟
三峡工程:大江安澜的双向“调节器”
在长江防洪体系中,三峡工程堪称“定江神针”。这座拥有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的超级工程能控制荆江河段洪水来量的95%以上,控制武汉以上洪水来量的2/3左右,使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可保护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防洪安全。截至2024年9月底累计拦洪近70次,成功应对3次入库最大洪峰超7万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拦洪总量超2100亿立方米。而在枯水季节,三峡水库则化身我国最大的战略淡水资源库。自建成以来,年均向下游补水220亿立方米,历年累计补水超3600亿立方米,通过科学调度有力保障了中下游地区灌溉用水、居民供水和航运安全。
九江八赛枢纽:城市内涝的“解压阀”
在长江、鄱阳湖、庐山三面环伺的九江城,八里湖—赛城湖控制枢纽工程(简称“八赛枢纽”)扼守内湖防汛咽喉,5台2000千瓦电压泵组构成江西省最大排涝泵站,以每小时39.6万立方米的排水能力(每分钟可排空2个标准泳池)将城市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破解了九江外防洪水、内排积水的双重困局。

▲九江八赛枢纽 摄影:陈勇
城市供水网络:千万居民的“生命线”
从水源地到水龙头,三峡人在长江沿线城市构建了多级水源保障体系,保障千万居民用水不断流,上海青草沙、金泽、陈行、东风西沙四大水源地,经三峡集团技术护航为超2000万人口提供优质水源。

▲上海四大水源地示意图(m³/d:供水单位,立方米每天)三峡上海院制图
九江应急水源地作为“第二水源”,可满足江西省九江、瑞昌双城5天应急供水。浙江陈蔡水库经加固改造和系统治理,保障了浙江省诸暨市80万居民用水安全。安徽六安第一自来水厂、湖南沅江第三自来水厂作为城市供水主力,年供水量分别达3923万吨和1400万吨,水质合格率多年保持100%。

▲安徽六安第一自来水厂
城市排水系统:2.4万公里的“地下长城”
在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三峡集团运营排水管网2.4万公里,如同守护城市水安全的“地下长城”。雨污分流系统实现雨水高速流通,防止内涝酿灾;调蓄池成为雨水“歇脚”的中转站,有效控制溢流污染;智慧水管家系统如同城市治水大脑,实现所有涉水设施的一体化调度,让城市供排水更加高效。

▲六安水管家智慧调度系统 摄影:胡九思
从长江干流的钢铁防线,到城市地下的智慧脉络,221.5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超3600亿立方米清流润泽、2.4万公里排水“长城”共同串起一条生生不息的守护链,护佑长江奔涌不息,安澜使命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