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长江经济带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在12月11日举行的首届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还围绕新发展格局下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问题、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沿线各省市共推共进问题等展开交流讨论。从宏观性的战略支点打造,到具体领域的实践性谋划,全方位提供颇具建设性的观察视角与发展建议。
着眼长远,构筑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带”
作为我国第一、全球第三大河,长江拥有占全国2/5的淡水资源、3/5的水能储量以及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和巨大的航运潜力,是国家战略水源地和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长江流域保护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先后三次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求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专家们指出,近年来,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长江保护政策的有力执行,从长江头至长江尾,一幅“天更蓝、水更绿”的生态画卷正在徐徐铺展。但由于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在取得阶段性保护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的长江经济带大保护仍面临着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严重、长江与湖泊湿地萎缩、江湖关系不和谐、重大水利工程累积性影响等问题。
对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研究员杨桂山建议,应当加快形成开发集中集约与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强化国土空间分区管控,构建以长江水绿复合生态涵养带为走廊,以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川滇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中游南岭山地森林与生物多样性、大别山与桐柏山水源涵养、秦巴与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长江重要支流与鄱阳湖、洞庭湖等重要河湖湿地为生态涵养源,以下游河湖湿地生态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节点的点、线、面结合的生态安全格局。开展长江经济带清洁流域建设,全面实行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跨界断面清洁水体交接制度。持续实施水安全保障、自然生态保育与修复、重大灾害防御、环境生态风险防范等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完善环境损害赔偿和生态保护补偿融合机制,成立长江经济带发展协调委员会,建立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决策的流域综合管理机制,统筹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和空间开发一体化管控,监督《长江保护法》实施,进行流域综合管理。
呵护中华母亲河,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核心理念和战略定位。其中,“绿色发展”不仅仅指的生态环境的优化提升,更是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上的“和谐”“共生”。在当天的主旨报告中,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吴传清提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任务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对外开放发展等多个方面,其中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主。那么,如何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吴传清认为,应当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促进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具体操作层面,聚焦市场主体、产业、空间,构筑“点-线-面”全方位绿色发展的网络体系。
凸显节点,打造协同发展的“示范引领带”
专家们指出,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要高标准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中奋勇争先,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王月清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带动城市发展,为长江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南京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心节点城市,南京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融汇大江南北、流域上下的地域文化。立足新发展阶段,南京应当在接续传统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为谱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文化力量。发言中,王月清还沿着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详细梳理了湖熟文化、六朝文化、两宋金陵文化等六个长江文化滋养下的南京文化剪影,认为江城共生的南京城是中华民族崇尚生态优先,追求天人合一理念和实践的生动体现。
王月清说,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长江文化源远流长。开展长江文化研究,是时代的需要,是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人文基础。以点带面,横向联合,推动长江文化的交流互通,可以为长江经济一体化和多样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只有当长江经济带与长江文化带“双带共舞”“双轮驱动”“双向同构”,才能建设具有人文关怀和核心竞争力的长江经济带。
成渝双城经济圈,是长江经济带上另一重要节点。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李敬表示,川渝地区是长江经济带战略纵深腹地,不但处于国家战略腹地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尾”,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平台,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陆节点、西部大开发的前进基地、成渝“双核城市群”发展带和统筹城乡改革的示范区,肩负着扩大内需,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促进西部大开发以及国家生态涵养的重任。
从经济中心建设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发展趋势良好,经济中心正在形成;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力度在提升,但创新产出仍然较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任重而道远;从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拥有夯实的基础,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建设成改革开放新高地在一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正在逐渐形成,但还需要进一步扩优势、补短板,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应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未来,在协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合作中,成渝地区可以充分结合地方特色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动地域板块发展,并以横向联合为重点,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科技交流与协作,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走廊。
补足短板,建设引领全局的“战略支撑带”
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共抓大保护格局和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建立。但从区域发展角度来说,仍然存在关键短板和重要挑战。发展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发展速度虽有所提升,但东高西低,沿江高、腹地高,中心城市高、外围地区低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因此,精准破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具体实践问题,对于高质量践行长江经济带“五新三主”新目标新使命新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家们指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战略叠加的区域,不仅涉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还涉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文件和规划等。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已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呼应、相互融通的战略优势。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成长春站在“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上,强调了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合关系,他建议:一要建立相得益彰的“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体系;二要共建服务“一带一路”战略支点的现代流通体系;三要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四要共建“一带一路”医疗健康命运共同体;五要共建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六要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战略举措。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格局,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全球影响力、竞争力提供强劲有力的动能,为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扎实基础,助力实现以生态价值为标尺的高质量发展。如何优化长江经济带产业空间布局?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建议,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引导重化工业合理布局。推动重化工业向具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沿海和少数内陆特定区域集中,实施绿色发展转型。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大城市产业升级与转移中低端产业。减少甚至着力消除大城市保护主义,畅通要素流动。加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的创新产业联动发展。构建利益共享、有效链接的体制机制,促进大城市创新链与中小城市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探索和推行“创新飞地”模式及其配套机制。振兴县城经济,发挥其在乡村振兴、吸纳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中的基础作用。在建设用地、财政、金融、环境承载力建设、园区合作共建等方面给予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还要重点解决现存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效解决难题和挑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提高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需要从产业、空间、生态、机制方面把握现状、系统谋划、统筹解决。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海提出了“五共五协”的思路:通过园区设施共建,产业发展协作,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立足空间布局衔接,发展机会共享,整体优化发展格局;注重权利责任共担、生态保护协同,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强化主体利益协商、体制机制共谋,全面激发发展活力;树立流域共同体意识,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