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牵头部门,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立足积极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环境改善、绿色发展,重点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文章。通过科学编制湖北省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全域调查,统筹推进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工程等,使宜昌、荆州、恩施等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发挥出绿色效益。一幅水清岸绿、候鸟群翔、人居和谐的生态新画卷,正在长江中游徐徐展开。
湖北黄石大冶铁矿经过生态治理修复变身为国家黄石矿山公园。
提升长江岸线保护修复质效
自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主旋律便响彻荆楚大地。
在湖北省石首市,通过集中流转土地成片造林,为长江干堤背水侧的堤防堤脚林带,建成48公里长的沿江堤防生态廊道。目前,南口上官洲、东升三合垸、调关来家铺等万亩洲滩防护林全面建成,筑成一道长江岸线坚实的绿色屏障;白莲湖、黄莲湖建成600余亩环湖纵深林,沿湖景观焕然一新;市域内主干道实现宽带林全线贯通,道路两旁一排排针阔混交林整齐矗立,绵延百里;村庄绿化工程全面展开,道路沟渠、房前屋后、农田林网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大幅改善。
截至2020年7月,石首市累计投入24200万元,完成长江两岸造林绿化36.4万亩,其中新造林1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21.4万亩。目前,石首市已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湿地类型示范区、省级森林城市等称号,石首正持续加大生态发展的步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贡献力量。
而变化的,不仅仅是长江岸线39处沿江码头。在石首近百公里的长江双岸线,荆江碧水清波,两岸绿木成廊,一派生机勃勃。一位经常带孩子来江边玩耍的市民感受颇深:“以前这里堆得到处是垃圾和碎石,这几年江边种了很多树,沙子也变干净了,生态环境真是越变越好。”
打造长江沿线湿地保护样板
位于枝江市城郊东北侧的金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688.6公顷,是长江中下游天然浅水型湖泊湿地。几年前,这里满处是渔场,湖面上铺满芡实,湖水发黑发臭。2016年,金湖打响生态修复攻坚战,通过退渔还湖、清污截污、种植水生植物、建设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措施,持续改善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金湖坚持岸上岸下相结合,探索水生态、水环境、水污染、水经济“四水共治”模式,岸坡种植涵养林,修建生态岸带基底,恢复植被群落,修复湖滨生态缓冲带,湖北三峡地区湿地保护修复样板逐渐成型。
为持续提升生态治理成效,在每年夏季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湖北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就会忙碌起来:杂草清理船、挖掘机、运输车四处可见,为了确保湖水水质,工作人员都会一船一船地将影响水质的沉水植物打捞干净。同时,在金湖播撒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繁殖体,种植水生植物成苗,重建金湖水生植被群落,推动湖泊生态平衡。目前,金湖水质由劣V类提升至Ⅳ类。
2021年2月5日,《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在金湖看到,成群的苍鹭、白鹭等水鸟飞来这里越冬,为金湖国家湿地公园带来一份灵动的美。据介绍,自2020年第四季度入冬以来,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鹳也开始成群飞到金湖越冬,已观测到的其他越冬鸟类还有红头潜鸭、罗纹鸭、赤膀鸭、反嘴鹬、黑翅长脚鹬、绿头鸭、黑水鸡、骨顶鸡等,现今的金湖万鸟云集,已成为观鸟的天堂。
探索沿江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湖北黄石,长江中游南岸边一个因矿而生的城市,同时也被打上资源枯竭的烙印。如何走出一条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治理新路,成为自然资源部门思考的新命题。
2005年,大冶铁矿露天开采结束后留下的采坑,坑口面积108万平方米,落差444米,被称为“亚洲第一天坑”,如今摇身一变,成为黄石矿山公园里的最大看点:废石场上种出大面积刺槐,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绽放的槐花,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一片花海,也为黄石的发展带来新的启示。
上图:黄石大冶铁矿经过生态治理修复变身为国家黄石矿山公园。下图:大治铁矿治理前。
近年来,黄石市引导黄石矿山公园、铜绿山国家古铜矿遗址、黄荆山省级森林公园、东方山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等景区合理利用废弃矿区资源,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工业遗址保护、矿业旅游开发、地矿知识科普等工作结合起来,先后完成黄荆山、铜绿山、秀山、铁山等10多个矿区100多个矿点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新增林地4052亩、建设用地1865亩,恢复耕地3755亩,建成了大冶市余修齐、还地桥秀山、铁山等三座休闲健身公园,改善30.92平方公里矿区生态环境。
同时,黄石市在湖北省率先出台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和建设标准,要求全市新建矿山必须两年内完成绿色矿山建设任务,在产在建矿山3年内完成绿色矿山建设任务。目前,已经有大冶有色铜山口、华新等11家大中型矿山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库,全市48家在产在建矿山创建绿色矿山率达100%。
加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5年来,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在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中,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的思路,确立目标和任务,有序部署,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生态修复新机制。
截至目前,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摸清了长江沿线8市(州)48县(市、区)土地、水、岸线、森林、草地等资源开发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数量和布局;开展了长江三峡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63个;开展了矿山生态治理1207个,治理面积13.68万亩,长江干支流两岸10公里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214个,治理面积2.64万亩,积极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守卫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成果,久久为功。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表示,2021年,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继续坚定生态战略定力,继续勇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